追思先父的一生-創辦人百年冥誕

時間過得真快,今年是創辦人連清傳先生百歲冥誕,茲值清傳高商四十五周年校慶,同時舉行系列追思活動,與全體師生共同緬懷創辦人辦學理念和苦心,冀能薪火相傳,永垂不朽。

先父一生的坎坷遭遇,實非常人所能承受。他從小於艱困中成長,雖歷盡滄桑,千辛萬苦,卻未被逆境所擊倒,反而磨練更堅強的意志,開創了輝煌的事業。孟子曰: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」此正是先父一生心路歷程的寫照。

先父童年家境清寒,讀小學四年時因病中途輟學,佐父渡船運磚。民國十二年臺北洪水氾濫成災,茅屋倒塌,木船漂失,未久父又憂勞成疾,不幸去世,留下年僅十四歲的先父及十二歲的叔叔;母子三人相依為命。因家貧如洗,舉債度日,不得不離鄉背井,到外地打工,以維生計。二年後,叔叔因工地失事喪命,一時突遭家變,其淒苦之情,難以言狀。然而,他不為逆境所屈,更立志發憤圖強,開創一番事業,以光耀門楣。
二十歲那年,他從外地返鄉,白天在臺灣新民報社工作,夜晚挑燈苦讀,並常往臺灣文化協會聆聽演講,吸收新知。二十二歲受僱於日本畜產會社骨粉工廠,日間做工,夜間兼記帳,由於工作認真負責,深獲主管器重,由畜產會社每日免費提供三隻毛豬內臟,助其母在三重埔重新路市場內開設飲食露店。後來又兼碾米廠雜役,跟先前一樣,夜間亦兼記帳,晚上九時則至露店巡視,並收拾攤位,結束一天的營業。其一日身兼數職,如此辛勤工作,卻甘之如飴,不以為苦。

二十五歲先父成家後,家道日昌。民國三十二年,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盟機空襲頻仍,百業蕭條,遂舉家遷居二重埔,從事稼穡,以避烽火。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,百廢待興,與友人林阿九、王諸回、李麒麟等合資成立信義貿易公司,從事青果輸日貿易,業績蒸蒸日上。民國四十五年,又投資經營「三津會館」,位於今日三重市農會旁,專賣臺灣料理,一時成為地方士紳、商賈聚會之最佳場所。

民國五十一年與黃定先生合夥經營「三重大戲院」。民國五十三年為籌措建校基金及投資信德產業公司,相繼退讓信義公司、三津會館、三重大戲院等股份,全心全力投入建校工作及信德產業公司業務之推展。此一人生規劃與轉折,實其來有自。

蓋因先父自民國三十九年臺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,從事為民服務工作,長達二十餘年。由於平日熱心公益,被選為首任五穀村村長,後來陸續擔任新莊農田水利會委員、三重鎮農會理事長、當選兩屆臺北縣議員、擔任臺北縣警民協會委員、三重市調解會主任委員等職。其一向急公好義,扶危濟貧,排難解紛,尤其關心地方建設,為促進地方繁榮,可謂不遺餘力。在農會理事長任內,照顧農民,興利除弊,建樹良多。在臺北縣議員任內,更是為民喉舌,爭取地方建設,享譽議壇,口碑載道。又,民國五十四年,先父思及早年失學之痛,且知清寒子弟升學之難,於是響應政府號召,捐獻土地四千多坪,斥資興學,創辦清傳商職學校,期使清寒子弟學習一技之長,順利就業,自力謀生,成為社會經濟建設之人才。

回想當年建校工程進行期間,我常追隨左右,日夜督工,胼手胝足,奠立興學之基石。學校建成後,先父親題「勤儉篤實」四字校訓,做為「清傳人」之精神指標。自民國五十四年起至六十四年前後十年間,他風雨無阻,每日晨昏親臨校園巡視,植花修圃,陶然自得;遇學子有過,諄諄教誨,循循善誘,於是師生感戴,校風日淳。

民國六十五年,先父出任三重市先嗇宮董事長,他告知全校師生,校務既上軌道,今後將以宗教改革為其未來生涯重點。先嗇宮比鄰本校,奉祀神農大帝,已有二百多年歷史,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,為三重市民信仰中心。在先嗇宮董事長任內,他先後辦理財團法人登記及增建後殿,都是全省其他廟宇所難望其項背之舉措。

興建先嗇宮後殿乃一巨大工程,一般而言,廟宇興建經費主要來自民間信徒之捐獻,而勸募工作往往長達數十年,實緩不濟急,於是他毅然變賣私有土地,籌足資金新臺幣二千多萬元,先行動工。施工期間,親自採購建材,每日督工監造,全心投入,長達六年之久。迨民國七十一年十月,建竣落成,此莊嚴巍莪大殿,矗立於清傳商職校園西南方之一隅,與校舍相互輝映,成為本地區之特殊景觀。後殿落成之日,舉行建醮大典及一系列慶祝活動,盛況空前,為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及端正民俗,樹立新典範,是本市有史以來,一次成就非凡的創舉,贏得市民的稱頌。

先父熱心宗教改革,全力配合政府,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,為晚年精神上最大寄託。他特別關心本市二歷史悠久廟寺-先嗇宮與太璞宮,經常斥資修建寺觀,宣揚宗教真理,教化信徒破除迷信,敦聘省籍書法大家曹秋圃先生為先嗇宮顧問,講解並指導祭典儀式,另在太璞宮設立「澹廬國文書法專修塾」,傳授書法、詩詞、對聯,落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。每年春節,假太璞宮舉辦澹廬師生試筆會,極一時之盛。澹廬國文書法專修塾自民國五十七年開辦,至六十三年結束,共計六年,對於弘揚國粹及社教,咸認裨益良多。

民國六十五年八月,有感於民間假藉宗教歛財之惡風日熾,非得從宗教核心徹底改革不可,於是又在太璞宮內設立「內學院」,聘請慧嶽法師為院長,招收國內外出家和尚住院研修佛學,重新教育,淨化思想,弘揚佛法。內學院開辦四年,一切費用悉由先父獨自捐助。民國七十一年,將先嗇宮前右側私有土地,捐獻廟方興建幼稚園,作為信徒幼兒教育場所。由此可見,先父不但關心宗教改革,更重視發揮幼教功能,端正社會風氣,實具先見之明也。

先父一生以勤儉為本,「勤儉篤實」校訓正是他做人處事力行實踐的準則,創辦清傳商職以來,訓勉師生時亦一再提示,至盼奉為圭臬。他日常生活簡單樸素,一向布衣粗食,常告誡子孫,任何物資皆得來不易,應加珍惜,特別是吃飯時須知「粒粒皆辛苦」,務必吃得乾乾淨淨,不可剩餘,以免暴殄天物。如前所述,這種勤勞習性,是從艱困環境中所養成。在民國二十年代,他歷經多次困苦環境的挑戰和磨練,養成了忍辱負重、堅毅不拔的精神和意志,終能白手起家,開創輝煌的事業。

常聽他說起,辦學校的錢是靠十年不抽煙所節省下來的,他說,試算一下,每天不抽煙節省十元,一年節省三千六百五十元,依複利計算,十年剛好二十倍,也就是節省七萬三千元。依此類推,如果不抽煙,每天節省一百元,十年可節省七十三萬元。當時辦學校,土地是捐獻的,設校基金需五十萬元,存入銀行孳息,還有二十三萬元可供興建教室,清傳商職就是這樣辦成的。這一段話聽起來,的確很有道理。因此,「不抽煙、辦學校」就成為他勉勵學生節約的口頭禪。先父待人一向堅守誠信,處事則I擇善固執。他曾數次在吃年夜飯時告訴家人,十四歲喪父那年,一貧如洗,無錢為父辦理後事,幸賴鄰居親友解囊相助,方得草草殮葬,他不但感恩且銘記在心。離開家鄉奮鬥二十年後,把債務連本帶利一一還清,當時村內鄰居親友早己淡忘此事,是以對他這種誠信的態度,深為感動和讚許。

此外,民國五十年,他在臺北縣議員任內,認識北商分部林順興主任,對林主任管教學生之認真負責,衷心敬佩。是時北商分部奉令停辦,改設明志國中,經林主任辛苦奔走,籌備完成時,未料縣府以其資格不合未予以聘用,林主任為此曾前往議會陳情。先父得悉此事,盡力向縣府爭取未果,乃安慰林主任,將來議員卸任後再辦一所職校,必定聘請他擔任校長,發揮長才。先父信守承諾,果然甫於民國五十三年議員卸任,即積極籌備設校事宜,民國五十四年八月本校正式設立,禮聘林主任為首任校長,直至民國六十四年退休。在此十年間,林校長為圖報知遇之恩,以校為家,日以繼夜,運籌帷幄,使校務蒸蒸日上,傳為士林一段佳話。

又,民國四十四年,先父當選臺北縣第三屆議員,由於議事認真,辯才無礙,問題分析深入,發言切中要害,在議會深具影響力,縣府官員上自縣長,下至課員,對其建言均相當重視。當時地方選舉風氣,自第四屆起開始敗壞,他深惡痛絕。民國四十七年競選連任時,堅持不買票,以議會之清流自許,雖不幸落選,也毫不後悔。三年後,第五屆議員選舉,他捲土重來,以政見、服務為訴求重點,依然堅持不買票,最後高票當選,重入議壇問政,深受官員敬重。其擇善固執,由此可見一斑。

先父富有愛國情操及民族意識,值得後人效法。他早年因病輟學,其後常利用夜間挑燈自修,以及赴臺灣文化協會聽講,因此,心中深植民族大義及愛國思想。本校草創期間,每逢開學及重大慶典,先父必親臨訓示學生:「今天各位能有良好的環境讀書,必須感謝二位偉人。如無孫國父領導革命,推翻滿清,創立中華民國;蔣總統領導軍民,北伐成功,統一中國,又對日抗戰八年,贏得最後勝利,那麼臺灣永遠淪陷日人統治之下,大家怎麼能夠接受祖國文化的薰陶?因此,你們要懂得飲水思源,知恩感恩。」這番話不但令人感動,也啟發了學生愛國情操及民族意識。雖然隨著時代變遷,國家的認同困擾著人民,不過,先父的愛國情操與民族意識是無庸置疑的。

先父一生勞碌,晚年本可享受清閒安樂的日子,但他始終堅持勤儉樸實的生活。一部日本製霸王牌腳踏車,陪伴他半個世紀,行萬里路,為民服務,直到他腳力衰退,摔倒後才不再騎用。他很少出國旅遊,也不貪求物質享受,其平實、平凡、平淡的作風,更為鄉里所津津樂道。他虔誠信佛修道,熱心宗教活動,斥資修建寺觀,崇祀義烈,宣揚道教,教化民眾破除迷信,以清香素果敬神禮佛,封閉金紙亭,不燒金帛,倡導節約,改善民俗……等等,廣受政教人士所景仰。臨終前更囑家族成立財團法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,照顧本縣清寒優秀學生,興辦社會公益事業,先父自始至終關心地方建設,回饋社會國家,觀諸其一生行誼,所謂古完人之道具在斯焉。

回顧先父一生,不求個人享受,無畏橫逆環境,挺拔於艱苦危難中,開創事業,興辦學校,德化鄉里,關懷社會,造福人群,足見其平凡中偉大的人格,及對社會國家之貢獻。如今他雖然離開我們十八年,然其崇高的辦學理念,堅忍卓絕的精神,及愛國、愛鄉、愛民之熱忱,令後人永難忘懷。夜闌人靜,百感交集,謹以此文,藉表無限的哀思與懷念,並勉勵本校師生,信守創辦人興學理念和目標,為國育才,弘揚校譽,以告慰其在天之靈。 —— 二〇一〇.十二.十二